今天是:

师大主页 加入收藏 学院首页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大纲

上传者:    编辑:wjrcx      发布时间:2019-11-21   浏览量: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

一、课程概况

所属专业:

汉语言文学

开课单位:

人文与传播系

课程类型:

专业主干课程

开课学期:

3456

学分:

18

学时:

306

核心课程:



拟使用教材: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一、二、三、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一、二、三、四、五、六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国内()现有教材:

游国恩、王起等主编:《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研所编:《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刘大杰著:《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郭预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褚斌杰、袁行霈、李修生等编著:《中国文学史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李修生、赵义山主编:《中国分体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学习参考资料:

1.专著教材类:

潘啸龙著:《楚汉文学综论》,黄山书社,1993年版。

袁传璋袁传璋史记研究论丛》,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刘运好著:《魏晋哲学与诗学》,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徐公持著:《魏晋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曹道衡、沈主成著:《南北朝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

胡国瑞著:《魏晋南北朝文学史》,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刘师培著:《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

王瑶著:《中古文学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葛晓音著:《八代诗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萧涤非著:《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刘学锴、余恕诚选注:《李商隐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刘学锴、余恕诚著:《李商隐诗歌集解》,中华书局,2004年版。

余恕诚著:《唐音宋韵》,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胡传志著:《金代文学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乔象钟、陈铁民主编:《唐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

聂石樵著:《唐代文学史》,中华书局,2007年版。

赵庆元著:《赵庆元学术文存》,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俞晓红著:《红楼梦意象的文化阐释》,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邓绍基主编:《元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

吴志达等著:《明清文学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董每戡:《五大名剧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郭英德:《明清传奇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徐扶明:《元明清戏曲探索》,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赵山林:《中国古典戏剧论稿》,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石昌渝:《中国古代小说源流论》,三联书店,1994年版。

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中国社科出版社,1995年版。

董乃斌:《中国古典小说的文体独立》,中国社科出版社,1994年版。

何满子、李时人:《古代短篇小说名作评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陈美林、冯保善、李忠明:《章回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萧欣桥等:《话本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臧晋叔:《元曲选》,中华书局,1958年。

王季思校注、张人和集评:《集评校注西厢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隋树森:《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64年版。

钱南杨校注:《琵琶记》,中华书局,1960年版。

俞为民校注:《宋元四大戏文读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陈曦钟、宋祥瑞、鲁玉川辑校:《三国演义会评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陈曦钟、侯忠义、鲁玉川辑校:《水浒传会评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朱彤、周中明校注:《西游记》,四川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冯梦龙:《警世通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冯梦龙:《醒世恒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凌濛初:《拍案惊奇》,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徐朔方、杨笑梅校注:《牡丹亭》,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洪升:《长生殿》,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蒲松龄:《聊斋志异》(会评会校本),中华书局,1962年版。

吴敬梓:《儒林外史》(会评会校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

漆绪邦、王凯符选注:《桐城派文选》,安徽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钱仲联:《清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

赵秀亭、冯统一笺校:《饮水词笺校》,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报纸期刊类:

《文学遗产》、《国学研究》、《文献》、《文史》、《古典文献研究》、《中华文史论丛》。

3.网络资源类:

中国知网(CNKI)、超星数字图书馆、超星发现系统、龙源期刊数据库、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基本古籍库。

二、课程描述

《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阶段的一门主干课程,也是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学习中国古代文学,不仅是建设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的需要,也是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本课程系统地介绍中国古代文学自先秦至唐代的发生发展历史,包括其间各种文体的演变、文学思潮的兴替、文学流派、文学团体、重要作家、优秀作品及其在文学史中的地位和影响等内容。

三、课程目标

通过学习中国古代文学, 让学生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演变过程和规律,掌握基本的文学作品知识和文学常识,掌握阅读、分析作品的能力,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和文学素质,进而加深对中国古代文化、中国古代文学悠久传统内涵的理解。

四、教学要求

教师将按照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有关要求做好课程教学各项工作,严格按照课表规定的时间、地点上课,不迟到、不早退,将根据本大纲要求,认真备课完成教案与讲稿编写等各项课前准备工作;授课过程力求内容充实、概念准确、思路清晰、详略得当、逻辑性强、重难点突出,力戒平铺直叙、照本宣科,同时重视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和课堂教学效果信息的反馈,实现教与学的双向互动;同时将结合课程目标要求,做好考核内容设计,并严格按照本大纲要求做好出勤率统计、作业评价等各项工作。

学习是大学生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学生应根据课程大纲要求制定本门课程学习计划,加强学业管理,严格自我要求,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主动适应课程学习要求。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不迟到、不早退,无正当理由不请假,上课认真听讲,不做任何与课堂教学无关事宜,不使用手机,积极与授课教师进行教学互动,同时利用课余时间做好预习、复习、课外书籍阅读等工作,主动与同学开展合作学习,认真完成任课教师布置的课程作业。

五、考核方式及要求

1.出勤:占10%

2.作业:占20%

3.课堂表现:占10%

4、期末考试:占60%

六、课程内容

第一讲 总绪论

(授课时间:第三学期第一周)

教学目标:掌握中国文学的基本特点、中国文学演进的规律、中国文学的分期。

教学重点:中国文学演进的规律。

教学难点:中国文学发展的不平衡、中国文学演进中相反相成因素的互动。

时:5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主要内容:

1.中国文学的基本特点。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模糊;文学与政治、礼教关系密切;两大永恒的文学主题:用世与隐逸。

2.中国文学的演进:文学演进的两种基本因素。第一,外部因素的影响: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民族矛盾的影响;种族、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二,内部因素的影响:文学发展的不平衡的影响(文体发展、朝代、区域的不平衡);文学演进过程中相反相成因素的互动(俗与雅、复古与革新、文与道的互动)。

3.中国文学史的分期:三古七段的分期。上古期(公元3世纪以前):第一段先秦期、第二段秦汉期。中古期(公元3世纪至16世纪):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近古期(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

学习方法:个人阅读、课堂听讲、小组讨论

课后思考题:

1.中国文学的基本特点及其成因。

2.简析文学发展过程中几种因素的互动。

第二讲 中国神话、《诗经》

(授课时间:第三学期第二、三周)

教学目标:掌握神话的概念、《诗经》的分类、《诗经》的表现手法与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神话的思维特征、赋比兴的关系

教学难点:比与兴的区别与联系

时:10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主要内容: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一章 中国神话

第一节 神话的产生与分类

1.神话的定义

2.神话的产生

3.神话的意义

4.神话的分类。

第二节 神话的民族精神与思维特征

1.深重的忧患意识

2.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

3.勇敢的反抗精神

4.物我交融的思维特征 具体形象的思维特征 浓烈的情感体验

第二章 《诗经》

第一节 《诗经》的编定与流传

1.《诗经》的产生时间与区域

2.《诗经》的编纂

3.三家诗 毛诗

第二节 《诗经》的分类

1.“六义说”

2.风、雅、颂

第三节 《诗经》的表现手法与艺术特色

1.《诗经·关雎》

1)关于《关雎》的主题;

2)关于抒情主人公。

3)《关雎》艺术特点:清晰的情感历程;巧妙的比兴手法;动人的情感描写。

2.《诗经·伯兮》

1)《伯兮》与《诗经》的思妇主题(与《卷耳》比较)。

2)《伯兮》的艺术:层层推进的情感;反跌对比的结构;鲜活灵动的形象。

3.《诗经·采薇》

1)《采薇》与《诗经》的戍边诗。

2)《采薇》的内容分析:前三章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之因。中间两章追述紧张的战斗生活。最后一章由追忆过去转入眼前。

3)《采薇》的艺术:兴与赋的结合;概括与具体描写结合;写景的翻进一层。

4)《诗经》重章叠句的手法、赋比兴的关系。

4.赋、比、兴 句式和章法 颂的不同语言风格。

学习方法:个人阅读、课堂听讲、小组讨论

作品背诵:

1.《关雎》

2.《伯兮》

3.《采薇》

课后思考题:

1.神话的思维特征是什么?

2.《诗经》的分类与表现手法。

3.《关雎》与中国爱情叙事学模式。

4.简析“杲杲出日”一章与第一章的情感的逻辑关系。

5.《采薇》中的“兴”与“赋”有何关系?

6.《诗经》的艺术特点。

第三讲 楚辞(一)

(授课时间:第三学期第四周)

教学目标:掌握“楚辞”的概念、了解屈原的相关作品、掌握楚辞的流变

教学重点:楚辞的概念

教学难点:楚辞的流变

时:5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主要内容:

第三章 楚辞

第一节 “楚辞”的产生

1.“楚辞”的基本含义

2.多种文化的交融

3.楚地文化风俗

4.“楚辞”产生与文学自身发展的关系。

第二节 屈原与楚辞其他作家

1.屈原作品及其真伪辨析 宋玉及其他楚辞作家。

2.“楚辞”的流变。

第三节 《楚辞·山鬼》

1.《山鬼》与屈原其他作品。《九歌》与楚地民歌;《九章》与屈原思想生平。

2.《山鬼》形象与主题。关于《山鬼》形象主题的几种争论;人神恋歌。

3.《山鬼》内容与艺术。结构与层次;人物与心理;抒情与写景;衬托与渲染。

学习方法:个人阅读、课堂听讲、小组讨论

作品背诵:

1.《山鬼》

课后思考题:

1.简析山鬼主人公形象与主题。

第四讲 楚辞(二)

(授课时间:第三学期第五、六周)

教学目标:掌握《离骚》的概念、《离骚》的思想、《离骚》的艺术

教学重点:《离骚》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离骚》的艺术

教学难点:《离骚》的抒情结构、诗骚对后世的影响

时:10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主要内容:

第四节 《楚辞·离骚》

1.《离骚》的解题与创作时代。

2.《离骚》的思想。司马迁的评价;忠君爱国;美政理想。

3.《离骚》所创造的诗人自我形象。形象的三个基本层面:高士形象、文人形象、政治家形象;形象的具体分析。

4.《离骚》的艺术。从象征手法上看;从抒情体制上看;从笔法句式上看。

第五节 《诗经》、《楚辞》的影响

1.对后世文人精神的影响

2.两种艺术风格的影响

3.比兴与象征手法的影响

学习方法:个人阅读、课堂听讲、小组讨论

作品背诵:

1.《离骚》

课后思考题:

1.简析《离骚》“香草美人”对比兴手法的发展。

2.谈谈你对《离骚》抒情结构的理解。

3.《离骚》的语言特点。

第五讲 先秦叙事散文

(授课时间:第三学期第六、七周)

教学目标:掌握先秦叙事散文的发展阶段及各自特点、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重点:从《晋楚城濮之战》看《左传》的叙事艺术

教学难点:《左传》的叙事艺术

时:10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主要内容:

第四章 先秦叙事散文(历史散文)

第一节 散文的萌芽与形成

甲骨卜辞 铜器铭文 从《尚书》到《春秋》——散文的形成

第二节 《左传》的叙事与记言

1.以记事为纲 结构特点 叙事特点 人物形象 记言特点。

2.《左传·晋楚城濮之战》

1)战争发生的背景以及战后对时局的影响。战争发生的原因:深层原因——晋楚争霸;直接原因——宋国背楚向晋,晋灭曹卫。战后对时局的影响:晋国称霸。

2)从《晋楚城濮之战》看《左传》的叙事艺术:叙事结构完整曲折;叙述线索明暗交错;事件剪裁详略结合。

3)人物的语言与形象。文中主要人物子玉、先轸、子犯、栾枝均是通过各自的语言透出其个性与性格特点。

第三节 《国语》与《战国策》

1.记言中叙事 《国语》的特点 《战国策》的特点

2.《战国策·苏秦始将连横说秦》

1)结构与主题。本文以苏秦追求失意、落魄苦读、走向辉煌的人生三个阶段为结构层次,通过人生际遇的变化以及前后所受到世人的不同待遇,揭示了金钱和权力对人性的异化。

2)语言与文势。本文通过排比、对举、对偶、夸饰、语气短促等艺术表现手法,行成了《战国策》雄辩恣肆,纵横捭阖的文风。

3)对比与反衬。这种对比与反衬主要体现在苏秦前后人生境遇变化和亲人态度的变化上。通过对比与反衬表现人性的异化。

第四节 先秦叙事散文的影响

1.史传文学的源头

2.叙事散文的楷模

3.小说的雏形。

学习方法:个人阅读、课堂听讲、小组讨论

课后思考题:

1.“春秋三传”。

2.从《晋楚城濮之战》看《左传》的叙事艺术。

3.《国语》与《战国策》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4.简析《战国策》纵横恣肆的文章风格。

第六讲 先秦说理散文

(授课时间:第三学期第八、九周)

教学目标:掌握先秦哲理散文繁荣的原因、先秦哲理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先秦哲理散文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重点:《孟子》的论辩艺术、《庄子·逍遥游》的艺术

教学难点:《庄子·逍遥游》的逻辑推进方式、逍遥游的境界

时:10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主要内容:

第五章 先秦哲理散文(诸子散文)

第一节 先秦诸子散文繁荣的原因。

1.士的产生

2.诸侯养士之风的盛行

3.社会的急剧变革与百家争鸣

第二节 先秦诸子散文的基本分类

1.按照学派分,主要有儒、道、墨、法等

2.按照散文体制分,主要有语录体、韵文、对话体、寓言体、专题论文。

第三节 先秦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

1.语录体和韵散结合体 对话体和寓言体 专题论文

2.《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

1)《孟子》简介。《孟子》的作者与编撰;孟子的思想核心;《孟子》与《论语》风格的不同。(2)《孟子》的论辩艺术。严谨的逻辑结构;精湛的论辩技巧;独到的语言艺术;奔泻的文章气势。(3)《孟子》文章的影响。对韩愈、三苏、桐城派的影响。

3.《庄子·逍遥游》

《逍遥游》的哲理与艺术。(1)荒唐之言:语言的挥洒与谨严;(2)鲲鹏展翅:意象的幻化与真实;(3)逍遥自由:寓意的哲理与诗性。

第四节 先秦哲理散文的影响

1.说理文的体制

2.说理的方式

3.语言的范式

学习方法:个人阅读、课堂听讲、小组讨论

课后思考题:

1.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基本阶段及其特点。

2.《孟子》的论辩技巧。

3.《逍遥游》的哲理与诗性。

第七讲 秦汉说理散文

(授课时间:第三学期第十、十一周)

教学目标:掌握汉代政论散文的发展阶段及各自特点

教学重点:西汉初年政论散文的特点

教学难点:《谏逐客书》的艺术特点

时:10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主要内容:

第二编 秦汉文学

概说

一、秦汉政治文化制度的形成

1.封建帝国专制政治文化的产生

2.封建帝国专制政治文化的成熟。

二、秦汉文学概述

1.秦代文坛的荒凉 汉代文学的繁荣。

2.李斯《谏逐客书》(1)背景与中心思想。(2)艺术分析。严谨的结构;构思的巧妙;对照的手法;奔迸的气势。

第一章 秦汉说理散文

第一节 汉代散文概述

1.汉代散文的繁荣

2.汉代散文的分类

第二节 汉代政论(说理)散文的发展阶段

1.汉初

2.西汉中叶至东汉初年

3.东汉中叶以后。

学习方法:个人阅读、课堂听讲、小组讨论

课后思考题:

1.《谏逐客书》对《战国策》文风的继承。

2.汉代政论散文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第八讲 两汉史传散文

(授课时间:第三学期第十二、十三周)

教学目标:掌握《史记》成书的原因、《史记》的体例、《史记》对史传文学的贡献

教学重点:互见法的概念、《史记》的写人特点

教学难点:《史记》的史学价值与文学价值

时:10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主要内容:

第二章 两汉史传散文

第一节 史传文学的产生

1.史传文学的渊源与产生

2.史传文学产生的历史原因

第二节 《史记》的体例和对史传文学的贡献

1.《史记》的体例 《史记》对史传文学的贡献

2.《史记·项羽本纪》(1)史学价值。(2)文学价值。历史与文学的交汇——结构分析;单一与丰富的统一——人物分析;叙述与描写的结合——艺术分析。

3.《史记》的风格 《史记》的地位和影响

第三节 班固与《汉书》

1.《汉书》的体例

2.《汉书》的特点

第四节 其他史传散文

1.《吴越春秋》

2.《越绝书》

学习方法:个人阅读、课堂听讲、小组讨论

课后思考题:

1.简论《史记》人物刻画的基本特点。

2.联系《高祖本纪》谈谈《史记》的互见法。

3.比较《史记》与《汉书》风格的异同。

第九讲 汉赋与两汉诗歌(一)

(授课时间:第三学期第十四、十五周)

教学目标:掌握汉大赋的概念、汉赋发展的三个阶段、乐府诗的概念、罗敷的形象创造特点

教学重点:汉赋的发展阶段、汉乐府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汉乐府·陌上桑》的形象塑造手法

时:10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主要内容:

第三章 汉赋

第一节 汉赋的产生与发展

1.赋的表现手法与汉赋

2.赋的渊源

3.汉赋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 汉赋发展的三个阶段

1.汉初到汉武初年(约70)——形成期

2.汉武到东汉中叶(约200年)——成熟期

3.东汉中叶到汉末(约100余年)——衰微期

第三节 抒情小赋

1.抒情小赋的形成

2.抒情小赋的特点

第四章 两汉诗歌

第一节 汉诗概况

1.楚歌 汉乐府与乐府诗 汉代文人诗

2.《汉乐府·战城南》(1)解题。鼓吹曲辞《饶歌》;《战城南》主题。(2)艺术分析。完整缜密的结构;苍凉悲壮的气氛;想象衬托的手法;怨而不怒的风格。

3.《汉乐府·陌上桑》(1)关于罗敷形象的争论。(2)罗敷形象的创造。正面烘托;侧面渲染;以对话展示人物性格;以自白显现罗敷智慧。

学习方法:个人阅读、课堂听讲、小组讨论

作品背诵:

1.《陌上桑》

2.《战城南》

3.《上邪》

课后思考题:

1.汉赋的产生与发展。

2.抒情小赋的特点。

3.分析“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

4.试分析《汉乐府·陌上桑》人物形象塑造中的侧面渲染手法。

第十讲 两汉诗歌(二)

(授课时间:第三学期第十六、十七周)

教学目标:掌握《孔雀东南飞》的内涵、《古诗十九首》的内容

教学重点:《古诗十九首》与汉末文化思潮的关系

教学难点:《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时:10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主要内容:

第二节 《孔雀东南飞》

1.解题。诗歌的来源;乐府诗的几种不同内容。

2.诗歌分析。结构:矛盾的产生、发展、高潮和结局;主题:反封建礼教说、反封建家长说、歌颂爱情说、婆媳矛盾说;人物:刘兰芝、焦仲卿、焦母分析;语言:民歌的修辞手法——赋比兴的扩展。

第三节 《古诗十九首》

1.《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风格

2.《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1)主题:知音难遇的主题与汉末中下层文人的心态。(2)艺术:悬想寓情的手法;直率自然的美质;句平意远的韵味。

3.《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1)解题。《迢迢牵牛星》与牛郎织女的传说。(2)艺术。拟人:化景物为情思;写人:化清冷为妩媚;结构:化双起为单承;叠字:化叙述为描摹。

学习方法:个人阅读、课堂听讲、小组讨论

作品背诵:

1.《西北有高楼》

2.《迢迢牵牛星》

课后思考题:

1.简论《汉乐府》与文人诗的互动关系。

2.《古诗十九首》与汉末文化思潮的关系。

3.《西北有高楼》浅近自然与耐人寻味的语言艺术。

4.《迢迢牵牛星》情景交融的艺术。

第十一讲 南北朝文学概说、建安与正始诗歌(一)

(授课时间:第四学期第一至四周)

教学目标:掌握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自觉、建安七子、竹林七贤、三曹的概念,掌握三曹诗的不同风格

教学重点:魏晋南北朝文学自觉的标志、建安风骨、正始之音

教学难点:建安诗歌的风格特征

时:16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主要内容: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概说

一、文学自觉与文学批评

1.文学自觉的基本标志

2.从人物品评到文学品评

3.从文体辨析到总集编撰 文学批评的繁荣

二、文学发展历程

1.建安文学与正始文学

2.西晋文学

3.南朝文学

4.北朝文学

三、文学产生的文化背景

1.动乱时世

2.门阀制度

3.哲学思潮

4.佛教影响。

第一章 建安与正始诗歌

第一节 蔡琰与建安七子

1.蔡琰的《悲愤诗》 建安七子的名称、创作及其地位

2.《七哀诗》(西京乱无象)(1)诗产生的背景。(2)诗歌内容与层次。(3)诗歌的艺术。以叙事为线索;以抒情为主旨;情与景交融布局自然。

第二节 “三曹”与建安文学

1.三曹与建安文学集团的关系 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建安风骨)

2.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1)组诗的主题。(2)艺术分析。分与合——抒情主体;显与隐——抒情方式;因与革——抒情手法。

3.曹操《步出夏门行》(东临碣石)(1)组诗的内容。(2)艺术分析。单视点的结构——乐府诗的结构方式;质朴的描述——对汉乐府诗风的继承;飞动与壮阔——诗人自我的精神境界。

学习方法:个人阅读、课堂听讲、小组讨论

作品背诵:

1.《七哀诗》

2.《短歌行》(对酒当歌)

3.《步出夏门行》(东临碣石)

课后思考题:

1.简析魏晋文学的自觉。

2.《七哀诗》的“诗史”价值。

3.以《短歌行》、《步出夏门行》为例简析曹操“气韵沉雄”的特点。

4.正始之音与建安风骨的不同点。

第十二讲 建安与正始诗歌(二)、两晋诗歌

(授课时间:第四学期第五至九周)

教学目标:掌握曹丕与曹植的诗歌风格、《咏怀诗》的成因、太康诗风

教学重点:曹植诗歌的风格、《咏史》(郁郁涧底松)的对比艺术

教学难点:建安诗风到正始之音的转化

时:20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主要内容:

第三节 “三曹”与建安文学

4.曹丕《燕歌行》。(1)解题。《燕歌行》与“秋风”、“别日”二曲的关系。(2)内容与层次。(3)艺术分析。秋风萧瑟——写景;泪下沾衣——抒情;短歌微吟——节奏。

5.曹植《白马篇》。(1)解题。(2)层次与内容。(3)艺术分析。奇警的形象;飞动的气势;铺陈的手法。

第四节 阮籍嵇康与正始文学

1.竹林七贤 正始之音的基本特点 正始之音的时代原因。

2.阮籍《咏怀诗》(夜中不能寐)。(1)《咏怀诗》生成的原因。(2)《咏怀诗》的基本内容。(3)“夜中不能寐”的思想与艺术串讲分析。

第二章 两晋诗歌

第一节 陆机、潘岳与太康诗歌

1.三张、二陆、两潘、一左 西晋诗歌发展阶段 太康诗风的基本特点

2.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1)解题。(2)层次与内容。(3)对比的艺术。比兴中的对比;抒情中的对比;引史中的对比。

第二节 刘琨与永嘉诗歌

1.太康诗风的变化

2.刘琨诗歌 《游仙诗》

学习方法:个人阅读、课堂听讲、小组讨论

作品背诵:

1.《白马篇》

2.《燕歌行》

3.《咏怀诗》(夜中不能寐)

4.《咏史》(郁郁涧底松)

课后思考题:

1.曹丕诗歌的“文士气”。

2.比较曹丕与曹操诗歌风格。

3.《白马篇》与曹植早期诗歌的风格。

4.“夜中不能寐”抒情的基本特点。

5.简析陆机与太康诗风的关系。

第十三讲 陶渊明诗歌

(授课时间:第四学期第十至十二周)

教学目标:掌握玄言诗、田园诗的概念

教学重点:陶渊明之于那一时代诗歌的意义、陶渊明诗的艺术

教学难点:《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饮酒》(结庐在人境)两首诗的艺术成就

时:12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主要内容:

第三节 陶渊明与东晋诗人

1.王羲之与兰亭诗 孙绰、许询与玄言诗 陶渊明与东晋诗歌终结

2.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

3.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

4.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

5.陶诗艺术风格。自然——取景、写心、写意;平淡——情淡、语淡、结构淡;玄远——质而绮、癯而腴;浑融——画面浑融、情景交融、理境统一。

学习方法:个人阅读、课堂听讲、小组讨论

作品背诵:

1.《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种豆南山下)

2.《饮酒》(结庐在人境)

课后思考题:

1.东晋玄言诗形成的几个阶段。

2.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

第十四讲 南北朝文人诗

(授课时间:第四学期第十三至十五周)

教学目标:掌握山水诗、永明体、宫体诗、竟陵八友的概念,掌握宋初山水诗的成因、南齐永明体的成因、宫体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山水诗、永明体、宫体

教学难点:玄言诗到山水诗的转变、山水诗到永明体的转变、永明体到宫体的转变

时:12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主要内容:

第三章 南北朝文人诗

第一节 南朝诗风的转变

谢灵运与山水诗

1.山水诗的发展阶段 谢灵运与山水诗形成 鲍照的乐府诗

2.谢灵运《登池上楼》。(1)解题。(2)层次与内容。(3)艺术分析。挣扎沉沦——诗的情感;谢家春草——诗的警句;精雕细刻——诗的技巧。

3.鲍照《拟行路难》(对案不能食)。(1)解题。(2)“对案不能食”的讲析。(3)鲍照与七言歌行体。

第二节 注重声律美与齐梁诗坛格局的变化

1.沈约、谢朓与永明体 诗坛格局的变化

2.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1)解题。(2)层次与内容。(3)艺术分析。发端结响;写景层次丰富而又和谐完美;凄婉的情感。

3.谢朓对山水诗的发展和对新体诗的探索。

第三节 齐梁诗人集团

萧子良文学集团与“竟陵八友” 萧衍、萧统文学集团 萧纲文学集团 宫体诗

第四节 庾信与南朝诗风的北渐

1.北魏诗歌 西魏与北周文坛 庾信诗歌前后期的变化

2.庾信《寄王琳》。(1)解题。(2)小诗韵味分析。前两句两种对举的运用;后两句神态时间的错位。

学习方法:个人阅读、课堂听讲、小组讨论

作品背诵:

1.《登池上楼》

2.《拟行路难》(泻水置平地)、(对案不能食)

3.《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4.《寄王琳》

课后思考题:

1.谢灵运山水诗对诗歌意境的开拓。

2.比较陶诗与谢诗风格的异同。

3.鲍照对乐府的吸收与改造。

4.比较左思与鲍照诗风的异同。

5.简析齐梁文学集团形成的原因。

6.试分析庾信使北的文化意义。

第十五讲 南北朝民歌、辞赋、骈文、散文、小说

(授课时间:第四学期第十六、十七周)

教学目标:掌握吴声歌、西曲歌的概念,掌握魏晋南北朝辞赋的特点、南朝美文的发展阶段

教学重点:《西洲曲》、南朝民歌的特点、元嘉三大家

教学难点:南朝民歌的特点、南北朝小说的两个系统

时:8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主要内容:

第四章 南北朝民歌

第一节 南朝民歌与吴楚风情

1.南朝民歌基本概况

2.《西洲曲》

3.南朝民歌的艺术风格

4.南朝民歌风格的形成原因

第二节 北朝民歌与北方民族风习

1.北朝民歌的基本概况

2.《敕勒歌》

3.北朝民歌的艺术风格

4.北朝民歌风格的形成原因

第五章 魏晋南朝辞赋、骈文与散文

第一节 魏晋文风的变化

1.“以气质为体”

2.“以情为文,以文被质”

3.“通脱”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

1.魏晋赋及其特点

2.南北朝赋及其特点

第三节 南朝美文的衍化

1.南朝美文发展的阶段性

2.史传文学的递嬗与南朝美文衍化的关系

3.齐梁时期的文学新变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小说

第一节 小说的起源与魏晋南北朝小说

1.小说的概念

2.小说的起源

3.魏晋南北朝小说。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小说的两个基本系统

1.《世说新语》与志人小说

2.《搜神记》与志怪小说

3.魏晋南北朝小说的艺术特色

学习方法:个人阅读、课堂听讲、小组讨论

作品背诵:《西洲曲》、《敕勒歌》

课后思考题:

1.比较南北朝民歌艺术风格并分析其差异形成原因。

2.魏晋南北朝赋的特点。

3.简析南朝文学的形式美。

4.《世说新语》与魏晋风度。



第十六讲 唐代文学绪论

(授课时间:第五学期第一周)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对唐代文学繁荣的状况和唐诗繁荣的原因有一定的认识,对唐诗的发展状况有一定的了解。

教学重点:唐诗的繁荣和分期

教学难点:唐诗繁荣的原因。

时:5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唐代文学繁荣盛况

1.诸体皆备

2.作家众多,名家辈出,作品数量多

3.繁荣局面贯穿了唐朝的各个历史时期

第二节 唐诗繁荣的表现及原因

1.唐诗繁荣的表现

2.唐诗繁荣的原因

第三节 唐诗的发展进程

1.四分法的来历

2.唐诗发展的四个阶段及其代表作家、创作特色

学习方法:个人阅读、课堂听讲、小组讨论

课后思考题:

1.唐诗繁荣的表现。

2.唐诗繁荣的原因。

3.盛唐诗歌的时代精神。

第十七讲 初唐诗歌

(授课时间:第五学期第二周)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对初唐诗歌的状况有一定的了解,对其中代表性作家有一定的认识。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对初唐诗歌的状况有具体了解,掌握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对惜别之情和豪迈情怀的处理;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抒情特点;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所创造的诗境。

教学重点:初唐诗风的演进与“初唐四杰”、陈子昂、张若虚的诗歌创作。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对惜别之情和豪迈情怀的处理

教学难点: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抒情特点;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所创造的诗境。

时:5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主要内容:

第一节 贞观诗坛与“初唐四杰”

1.贞观诗风与上官体

2.初唐四杰创作上的不同个性特点

第二节 陈子昂与张若虚等

1.陈子昂诗歌的复古倾向

2.诗歌主张与唐诗风骨的关系

第三节 张若虚与唐诗兴象

1.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诗境

2.唐诗兴象

第四节 作品解析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2.《登幽州台歌》

3.《春江花月夜》

学习方法:个人阅读、课堂听讲、小组讨论

作品背诵: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2.《登幽州台歌》

3.《春江花月夜》

课后思考题:

1.初唐四杰对唐诗发展的贡献。

2.陈子昂的诗歌主张及其意义。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对惜别之情和豪迈情怀的处理。

4.《登幽州台歌》不写景却有四顾苍茫之感的原因。

5.《春江花月夜》中的感伤情绪。

第十八讲 盛唐的诗人群体(一)

(授课时间:第五学期第三周)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对盛唐诗歌的状况有一定的了解,对其中代表性作家有一定的认识。通过作品分析,使学生对盛唐诗歌更深入了解,掌握王维山水诗以画法入诗的特点;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的抒情特点;孟浩然诗淡而有味的特点

教学重点:盛唐两个重要诗人群体及其各自的成就。王维山水诗以画法入诗的特点;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的抒情特点;孟浩然诗淡而有味的特点。

教学难点:

时:5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王维、孟浩然等山水田园诗人

1.王维的生平

2.王维山水田园诗歌的艺术特点

3.《辋川集》

4.禅宗对王维诗歌的影响及归隐诗的空静之美

5.孟浩然的生平

6.孟浩然山水诗的艺术特点

第二节 作品解析

1.《过故人庄》

2.《山居秋暝》

3.《鸟鸣涧》

4.《终南山》

5.《送元二使安西》

学习方法:个人阅读、课堂听讲、小组讨论

作品背诵:

1.《过故人庄》

2.《山居秋暝》

3.《鸟鸣涧》

4.《终南山》

5.《送元二使安西》

课后思考题:

1.结合《终南山》等理解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2.王维《鸟鸣涧》以动写静的手法及效果。

3.体会孟浩然《过故人庄》淡而有味的特点。

4.王、孟山水田园诗比较。

第十九讲 盛唐的诗人群体(二)

(授课时间:第五学期第四周)

教学目标:高适《燕歌行》的思想性与环境描写;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对咏雪与送行的关系的处理。

教学重点: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对咏雪与送行的关系的处理

教学难点:《燕歌行》的思想性

时:5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主要内容:

第三节 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

1.高适的生平及边塞幕府经历与诗歌创作;高适边塞诗的风格特点

2.岑参的生平及边塞生活与边塞诗的创作;岑参的边塞诗代表作及其艺术创造

3.王昌龄的边塞诗;王昌龄作为七绝高手的特点

4.王之涣的诗歌

第四节 作品解析

1.《燕歌行》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出塞》

4.《闺怨》

5.《凉州词》

学习方法:个人阅读、课堂听讲、小组讨论

作品背诵:

1.《燕歌行》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出塞》

4.《闺怨》

5.《凉州词》

课后思考题:

1.结合《燕歌行》理解高适边塞诗的悲壮风格特征。

2.结合《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理解岑参边塞诗的独特性。

3.结合《出塞》等理解王昌龄七绝特征。

第二十讲 李白

(授课时间:第五学期第五周)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对李白的生平与诗歌创作有一定的了解,对其在盛唐诗坛和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有一定的认识。通过作品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李白诗歌的内容与艺术风格,掌握《蜀道难》的主题与艺术特点;《将进酒》的抒情风格;《长干行》中的女性形象;《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的抒情方式;李白诗歌的主观色彩对其部分名篇有一定的分析。

教学重点:李白乐府歌行、绝句的创作成就与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蜀道难》的主题与艺术特点;《将进酒》的抒情风格。

教学难点:《长干行》对女性形象的描写;《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的抒情方式;李白诗歌的主观色彩。

时:5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李白的生平、思想与人格

1.李白的生平

2.李白的思想与人格特点

第二节 李白各类诗体特征

1.乐府歌行诗歌在创新上的特征

2.绝句明快的语言所表达的无尽情思

第三节 作品解析

1.《蜀道难》

2.《将进酒》

3.《长干行》

4.《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5.《早发白帝城》

学习方法:个人阅读、课堂听讲、小组讨论

作品背诵:

1.《蜀道难》

2.《将进酒》

3.《长干行》

4.《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5.《早发白帝城》

课后思考题:

1.李白《将进酒》纵酒行乐思想的原因。

2.《长干行》所体现的进步思想。

3.结合《蜀道难》、《行路难》、《将进酒》等诗,论述李白乐府诗的创造性。

4.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所体现的复杂多的感情。

5.结合具体作品,比较王昌龄、李白七言绝句的异同。

6.李白绝句与王昌龄绝句的异同。

第二十一讲 杜甫

(授课时间:第五学期第六周)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对杜甫的生平与诗歌创作有一定的了解,对其在盛唐诗坛和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有一定的认识。通过作品分析,使学生具体的了解杜甫诗歌内容与艺术,掌握《兵车行》记事与记言结合的特点;《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新安吏》《石壕吏》与“三吏”、“三别”的诗史特征。

教学重点:杜甫的新乐府创作、杜诗的诗史性、杜甫的律诗和杜甫的集大成的历史地位。

教学难点:沉郁顿挫风格、诗史特征。

时:5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社会动乱与诗人杜甫

1.杜甫坎坷的一生

2.社会动乱引起诗歌题材的大转变

3.杜诗的诗史性质

4.杜诗的叙事技巧

第二节 杜甫的律诗

1.拓宽律诗的表现范围和表现手法

2.以律诗写时事

3.浑融的境界与出神入化的技巧

第三节 作品解析

1.《兵车行》

2.《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3.《春望》

4.《登高》

学习方法:个人阅读、课堂听讲、小组讨论

作品背诵:

1.《兵车行》

2.《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3.《春望》

4.《登高》

课后思考题:

1.结合《三吏》《三别》,谈谈杜诗诗史性质的表现。

2.《兵车行》的记事与记言相结合。

3.《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诗史性质与沉郁顿挫的风格。

4.《春望》情景交融的手法。

5.结合《登高》谈谈杜甫律诗特征。

第二十二讲 中唐诗歌(一)

(授课时间:第五学期第七周)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对中唐诗歌的状况有一定的了解,对其中代表性作家有一定的认识。通过作品分析,使学生具体了解中唐诗歌,掌握韩愈《山石》的散文化特征;白居易《轻肥》的对比艺术;白居易《长恨歌》的叙事特点。

教学重点:无白诗派的风格特征

教学难点:韩派诗歌的形成及其体现,李贺诗歌的独特性。

时:5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1.元白诗派的形成

2.白居易的生平与诗歌主张

3.讽谕诗的得与失

4.感伤诗、闲适诗的创作

第二节 韩愈与韩孟诗派

1.韩孟诗派的形成及其诗歌主张

2.韩愈的生平;韩诗的特点

第三节 作品解析

1.《山石》

2.《长恨歌》

学习方法:个人阅读、课堂听讲、小组讨论

作品背诵:

1.《山石》

2.《长恨歌》

课后思考题:

1.韩愈的诗学主张。

2.谈谈韩愈《山石》散文化的表现。

3.白居易《长恨歌》把握李杨爱情这样具有政治性历史题材的尺度。

第二十三讲 中唐诗歌(二)

(授课时间:第五学期第八周)

教学目标:掌握李贺《雁门太守行》的语言特色、刘、柳政治遭遇与诗歌创作

教学重点:刘禹锡诗风

教学难点:柳诗的冷峭简淡

时:5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主要内容:

第四节 李贺的诗歌创作

1.李贺的生平与心态

2.李贺诗歌的艺术特色

第五节 刘禹锡与柳宗元的诗歌创作

1.刘、柳的政治遭遇与心理激愤

2.刘诗的雄直劲健和民歌情调

3.柳诗的冷峭简淡

第六节 作品解析

1.《雁门太守行》

2.《李凭箜篌引》

学习方法:个人阅读、课堂听讲、小组讨论

作品背诵:

1.《雁门太守行》

2.《李凭箜篌引》

课后思考题:

1.阅读韩愈《听颖师弹琴》、白居易《琵琶行》,分析《李凭箜篌引》与它们在音乐描写方面的不同之处。

2.李贺诗歌的艺术特色。

第二十四讲 唐代散文与传奇

(授课时间:第五学期第九周)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对唐代散文与传奇的状况有一定的了解,对其中代表性作家有一定的认识。通过作品分析,使学生了解唐代散文与传奇,掌握韩愈《张中丞传后序》的思想性与艺术成就;白行简《李娃传》在情节、人物描写方面的成就。

教学重点:唐代散文繁荣的成因与韩柳的古文成就。

教学难点:唐代传奇的发展过程及其成就。

时:5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倡导古文的理论与杂文学观念的复归

1.韩、柳的古文理论

2.杂文学观念对散文发展的深远影响

第二节 韩、柳散文的艺术成就

1.韩、柳的开拓

2.韩愈的论说文、杂文与碑志

3.柳宗元的杂文与山水游记

第三节 唐传奇

1.传奇的含义

2.唐传奇的发展过程

3.唐传奇的艺术成就

第四节 作品解析

1.《张中丞传后序》

2.《李娃传》

学习方法:个人阅读、课堂听讲、小组讨论

课后思考题:

1.简析韩愈的散文主张。

2.以《张中丞传后序》为例,理解韩文多变的特点。

3. 以《李娃传》为例领会唐传奇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的成熟。

第二十五讲 晚唐五代诗词

(授课时间:第五学期第十周)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对晚唐诗词的状况有一定的了解,对其中代表性作家有一定的认识。通过作品分析,使学生具体了解晚唐五代诗词,掌握《赤壁》对历史题材的艺术化;《山行》的丰富内涵;李商隐《锦瑟》、《无题》的比兴象征;温庭筠《菩萨蛮》的艺术特点;李煜《虞美人》的艺术成就。

教学重点:小李杜的诗歌创作成就;李商隐诗歌对心灵世界的开掘及其朦胧特征;温庭筠的词;李煜词的成就。

教学难点:词的兴起

时:5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杜牧的诗

1.社会衰败中士人怀古伤今情绪的反映

2.杜牧的诗歌创作

第二节 李商隐的生平与诗歌创作

1.士人的闺阁情怀与诗歌的爱情题材、艳丽诗风

2.李商隐人生遭遇及其灵心善感的气质

3.诗歌的朦胧多义与对心灵世界的开拓

4.李商隐对唐诗发展的贡献

第三节 词的初创与晚唐五代词

1.燕乐的兴起及词的起源

2.温庭筠及其他花间词人

3.李煜及其他南唐词人

第四节 作品解析

1.《赤壁》

2.《锦瑟》

3.《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4.《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5.《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学习方法:个人阅读、课堂听讲、小组讨论

作品背诵:

1.《赤壁》

2.《锦瑟》

3.《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4.《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5.《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课后思考题:

1.晚唐怀古咏史诗兴盛的原因。

2.晚唐爱情题材诗歌的时代背景。

3.李商隐《无题》诗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

4. 以《无题》为例,分析李商隐爱情诗的特点。

5.略述词体的起源及其特征。

6.以温庭筠《菩萨蛮》为例,分析花间词风。

7.李煜词中的亡国之痛能引起普通人共鸣的原因。

第二十六讲 宋代文学绪论

(授课时间:第五学期第十一周)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对宋代文学对唐代文学的推进有一定的认识,对宋代文学发展的原因和各体文学发展的过程有一定的了解。

教学重点:宋代文学发展的原因。

教学难点:宋词、宋诗、宋文的发展进程与成就。

时:5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宋代文学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

1.宋代文学发展的社会背景

2.宋代文学发展的文化背景。

第二节 宋代文学的发展进程和成就

1.宋词的成就及发展进程

2.宋诗的成就及发展进程

3.宋文的成就及发展进程

学习方法:个人阅读、课堂听讲、小组讨论

课后思考题:

1.民族矛盾对宋代文学的影响。

2.商业都市对宋词发展的作用。

3.唐宋诗的差异。

4.宋代散文的特点。

5.宋词的成就。

第二十七讲 柳永与北宋前期词风的演变

(授课时间:第五学期第十二周)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对北宋前期词的发展变化有一定的了解,对其中代表性作家有一定的认识。通过作品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北宋前期词的发展与变化,掌握晏殊《浣溪沙》情中有思的特点;柳永《雨霖铃》情景交融、点染结合的手法;柳永《望海潮》的铺叙技巧。

教学重点:柳永词的新变特征及其表现,长调与铺叙手法。

教学难点:晏欧对五代词风的因革

时:5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晏欧对五代词风的因革

1.闲雅而有情思的晏殊词

2.因循中求变的欧阳修词

第二节 柳永词的新变

1.慢词的发展和词调的丰富

2.市民情调的表现与俚俗语言的运用

3.铺叙与白描

4.羁旅行役之感与抒情的自我化。

第三节 作品解析

1.《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2.《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3.《踏莎行》(候馆梅残)

4.《雨霖铃》(寒蝉凄切)

5.《望海潮》(东南形胜)

学习方法:个人阅读、课堂听讲、小组讨论

作品背诵:

1.《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2.《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3.《踏莎行》(候馆梅残)

4.《雨霖铃》(寒蝉凄切)

5.《望海潮》(东南形胜)

课后思考题:

1.北宋前期词风与晚唐五代词风的关系。

2.柳永对词的开拓具体表现。

3.如何评价柳永词之俗。

4.结合具体作品理解柳永以赋为词的手法。

第二十八讲 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

(授课时间:第五学期第十三周)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对北宋北宋诗文革新的状况有一定的了解,对其中代表性作家有一定的认识。

教学重点:王安石的诗文。

教学难点: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

时:5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欧阳修的诗文

1.欧阳修的文学革新主张

2.欧阳修散文体裁的完备与功能的加强

3.平易纡徐的文风

4.欧阳修的诗歌

第二节 王安石的诗文

1.早期诗风的特点

2.王荆公体及晚年诗风

3.简洁峻切的散文

学习方法:个人阅读、课堂听讲、小组讨论

课后思考题:

1.名词解释:王荆公体。

2.欧阳修的诗文理论。

3.欧阳修散文创作的成就。

第二十九讲 苏轼

(授课时间:第五学期第十四周)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对苏轼的生平与文学创作有一定的了解,对其在宋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中国文化史上的影响有一定的认识。通过作品分析,使学生具体理解苏轼的文学成,掌握《惠崇春江晚景》作为题画诗的成就;《饮湖上初晴后雨》遗貌取神的手法;《水调歌头》、《念奴娇》等词所体现的苏词旷达风格;《前赤壁赋》中主客问答的意义;《前赤壁赋》作为文赋的特点。

教学重点:苏轼的诗文(赋)所体现的旷达态度及理趣

教学难点:苏轼的生平思想;苏轼对词的革新

时:5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主要内容:

第一节 苏轼的人生观和创作道路

1.儒、道、禅的融合

2.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3.黄州、惠州、儋州

4.逆境中的创作高峰

第二节 苏轼的各类创作

1.诗文理论主张

2.诗文所体现的时代特征

3.词的开创性

第三节 作品解析

1.《惠崇春江晚景》

2.《饮湖上初晴后雨》

3.《水调歌头》

4.《念奴娇》

5.《定风波》

6.《前赤壁赋》。

学习方法:个人阅读、课堂听讲、小组讨论

作品背诵:

1.《惠崇春江晚景》

2.《饮湖上初晴后雨》

3.《水调歌头》

4.《念奴娇》

5.《定风波》

6.《前赤壁赋》。

课后思考题:

1.苏轼以诗为词的意义。

2.结合《惠崇春江晚景》谈谈题画诗与所题之画的关系。

3.结合苏轼《水调歌头》、《定风波》等,理解苏轼乐观旷达的精神。

4.以《念奴娇》为例,谈谈苏轼对词的贡献。

5.领会《前赤壁赋》中的主客问答形式。

第三十讲 北宋中后期的诗词

(授课时间:第五学期第十五周)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对北宋中后期的诗词发展有一定的了解,对其中代表性作家有一定的认识。通过作品分析,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北宋中后期诗词,掌握晏几道《临江仙》对前人诗句的借用点化;秦观《鹊桥仙》对牛女题材的新开拓;周邦彦《六丑》的铺叙手法和体物工巧;李清照《声声慢》的叠词艺术。

教学重点:秦观与周邦彦词的特征,铺叙手法和体物工巧。

教学难点:黄庭坚和江西诗派

时:5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主要内容:

第一节 黄庭坚和江西诗派

1.黄庭坚的创作道路

2.丰富的人文意象

3.山谷体的内涵

4.黄庭坚的诗论及其影响

5.江西诗派的形成与演变

第二节 晏几道的词

1.生死不渝的苦恋与身世之感的渗入

2.如梦如幻的境界和语淡情深的风格

第三节 秦观的词

1.伤心之人的伤心词

2.情韵兼胜

3.采小令之法入慢词

4.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

第四节 周邦彦的词

1.漂零不偶的主题和低沉感伤的格调

2.词作艺术的规范化

第五节 李清照的词

1.“词别是一家”的词论与“别是一家”的词境

2.前后期的创作;南渡词坛

第六节 作品解析

1.《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2.《鹊桥仙》(纤云弄巧)

3.《六丑》(正单衣试酒)

4.《声声慢》

学习方法:个人阅读、课堂听讲、小组讨论

作品背诵:

1.《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2.《鹊桥仙》(纤云弄巧)

3.《六丑》(正单衣试酒)

4.《声声慢》

课后思考题:

1.黄庭坚的诗歌主张及其影响。

2.结合《六丑》谈谈周邦彦词的艺术特征。

3.李清照“词别是一家”的内涵。

4.就愁情和风格而言李清照《声声慢》与前期词作的不同之处。

第三十一讲 辛弃疾与南宋词坛

(授课时间:第五学期第十六周)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对南渡以后的宋词发展有一定的了解,对其中代表性作家有一定的认识。通过作品分析,使学生了解南宋词发展与变化,掌握辛弃疾《水龙吟》豪放而不失蕴藉之致的特色;辛弃疾《摸鱼儿》的比兴寄托;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异同;姜夔《扬州慢》的用典与对比。

教学重点:辛弃疾与辛派词人

教学难点:姜夔与南宋婉约词的新变,比兴寄托。

时:5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主要内容:

第一节 辛弃疾的词

1.英雄才情将略与“归正人”的苦闷怨愤

2.“刚拙自信”的气质个性和“三仕三已”的人生经历

3.抒写人生行藏的创作主张和追求雄豪壮大的审美理想

4.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

5.辛词的艺术成就

第二节 姜夔的词

1.耿介清高的江湖雅士

2.恋情的雅化和语言的刚化

3.别有寄托的咏物词

4.幽冷悲凉的词境与虚处传神的手法

5.因词制曲的自度曲和韵味隽永的小序

第三节 作品解析

1.《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2.《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3.《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4.《扬州慢》(淮左名都)

学习方法:个人阅读、课堂听讲、小组讨论

作品背诵:

1.《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2.《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3.《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4.《扬州慢》(淮左名都)

课后思考题:

1.清人谭献说辛弃疾《水龙吟》词有“裂竹之声,何尝不潜气内转”,请谈谈对此的理解。

2.分析辛弃疾《摸鱼儿》词的比兴象征手法。

3.王国维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请结合苏、辛的代表作,谈谈对此的理解。

4.分析姜夔《扬州慢》词的主要艺术手法。

第三十二讲 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

(授课时间:第五学期第十七周)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对南宋中兴四大诗人的创作有一定的了解,对其中代表性作家有一定的认识。通过作品分析,使学生对南宋诗的内容与艺术有进一步了解,掌握陆游《关山月》的层次章法;《书愤》的对比手法;《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赏析;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体现的诚斋体特色。

教学重点:诚斋体。

教学难点:陆游的生平与创作。

时:5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主要内容:

第一节 陆游的创作道路和诗歌渊源

1.终生不渝的爱国情怀

2.入蜀前后的变化

3.对吕本中、曾几诗风的继承

4.对陶渊明、李白、杜甫、岑参的推尊

第二节 陆游诗歌的特点与成就

1.抗敌复国主题

2.隐逸情趣

3.爱情诗

4.平易晓畅中的恢宏雄放之气

5.七言诗的成就

第三节 杨万里和范成大

1.诚斋体的艺术特征

2.范成大的使金诗和田园诗

第四节 作品解析

1.《关山月》

2.《书愤》

3.《游山西村》

4.《闲居初夏午睡起》

5.《四时田园杂兴》。

学习方法:个人阅读、课堂听讲、小组讨论

作品背诵:

1.《关山月》

2.《书愤》

3.《游山西村》

4.《闲居初夏午睡起》

5.《四时田园杂兴》。

课后思考题:

1.以《关山月》为例说明陆游诗歌爱国情怀几个方面内容。

2.陆游《游山西村》与孟浩然《过故人庄》的异同之处。

3.举例说明诚斋体的特点。

4.结合作品论述范成大对田园诗的贡献。


第三十三讲 元代文学绪论

(授课时间:第六学期第一周)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元代社会的基本特点、元代文学的特点和成就及其学习的意义,掌握元曲、元杂剧等重要术语的涵义及其区别,认识本门课程的教学要求和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元曲概念内涵

教学难点:元杂剧的形成、基本体制和兴盛的原因。

时:2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主要内容:

第六编 元代文学

第一章 元代文学绪论

第一节 元代社会概述

1.疆域广阔,国力强盛

2.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深重

3.思想多元化,文化政策宽松

4.科举废止,儒生地位低下

第二节 元代文学概述

1.元代文学的特点

2.元代文学的成就

第三节 元杂剧

1.杂剧的形成和基本体制

2.元杂剧兴盛的原因

学习方法:个人阅读、课堂听讲、小组讨论

课后思考题:

1.名词解释:元曲,元杂剧,旦本,末本。

2.元代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3.元代文学的特点和成就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4.元杂剧的体制特征主要有哪些?

5.元杂剧兴盛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第三十四讲 关汉卿与《窦娥冤》

(授课时间:第六学期第一周)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关汉卿的生平和为人、创作概况,认识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窦娥冤》中的窦娥形象,理解该剧的戏剧冲突及其实质,掌握《窦娥冤》的悲剧意蕴

教学重点:《窦娥冤》的悲剧意蕴

教学难点: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

时:2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主要内容:

第二章 关汉卿与《窦娥冤》

第一节 关汉卿的生平与个性

1.生平

2.个性

第二节 关汉卿的创作

1.历史剧

2.爱情风月剧

3.公案剧

第三节 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

1.题材选择

2.艺术体制

3.语言风格

第四节 《窦娥冤》

1.题材溯源

2.《窦娥冤》的戏剧冲突

3.窦娥的形象及其悲剧成因

4.《窦娥冤》的悲剧审美风格

学习方法:个人阅读、课堂听讲、小组讨论

背诵篇目:

1. 《窦娥冤》第三折[端正好][滚绣球]

课后思考题:

1.为什么说关汉卿是元杂剧的奠基人?

2.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主要有哪些方面?

3.关汉卿《窦娥冤》与《救风尘》在艺术风格上有何异同?

4.窦娥形象的主要性格特征是什么?作品是如何表现的?

5.《窦娥冤》中三桩誓愿和鬼魂诉冤情节有何作用?

第三十五讲 元代其他杂剧作家

(授课时间:第六学期第二周)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到王实甫、白朴、马致远、郑光祖等重要杂剧作家的生平、创作和成就,掌握《西厢记》、《梧桐雨》、《墙头马上》、《汉宫秋》、《倩女离魂》等剧作的创作特色,了解杂剧南移及其衰微的原因。

教学重点:《西厢记》人物形象、语言风格、体制特征

教学难点:杂剧衰微原因

时:4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主要内容:

第三章 元代其他杂剧作家

第一节 王实甫与《西厢记》

1.王实甫的生平与创作

2.《西厢记》题材的流传与变异

3.形象特质

4.情节意义

5.语言风格

6.体制特征

7.《长亭送别》:情感与语言

第二节 白朴和《梧桐雨》、《墙头马上》

1.白朴的生平和创作

2.《梧桐雨》

3.《墙头马上》

第三节 马致远和《汉宫秋》

1.马致远的生平与创作

2.《汉宫秋》

第四节 郑光祖和《倩女离魂》

1.杂剧的南移和衰微

2.郑光祖的生平与创作

3.《倩女离魂》

学习方法:个人阅读、课堂听讲、小组讨论

背诵篇目:

1.《西厢记·长亭送别》之[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一煞][收尾]

课后思考题:

1.《西厢记》题材的流变情况如何?

2.崔张故事的意义何在?

3.崔莺莺形象的内涵和价值何在?

4.《西厢记·长亭送别》的语言有何特点?

5.《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折心理描写和景物描写各有何作用?

6.白朴的《墙头马上》、《梧桐雨》各写了什么内容?

7.马致远《汉宫秋》的主题是什么?

8.元杂剧衰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9.《倩女离魂》的情节有何特点?其美学价值如何?

第三十六讲 南戏

(授课时间:第六学期第三周)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南戏的体制特点、南戏代表作、荆刘拜杀四大戏文,掌握南戏、南戏之祖、荆刘拜杀等术语的涵义,了解《琵琶记》成为“南戏之祖”的原因,掌握“三辞三不从”的内涵及其意义、作品的结构艺术,认识作品在明代盛行的原因。

教学重点:南戏体制特点,南戏之祖

教学难点:《琵琶记》“三辞三不从”的内涵及其意义,作品的结构艺术。

时:4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主要内容:

第四章 南戏

第一节 南戏

1.南戏

2.南戏的体制特点

第二节 高明和《琵琶记》

1.高明的生平与创作

2.“南戏之祖”

3.《琵琶记》主题评析

4.戏剧结构艺术

5.语言风格

6.《糟糠自厌》的情节评价及语言特征

7.盛行于明的原因

第三节 荆刘拜杀四大戏文

1.“荆刘拜杀”

2.作品简介

学习方法:个人阅读、课堂听讲、小组讨论

背诵篇目:

1. 《糟糠自厌》之《孝顺歌》前两支

课后思考题:

1.名词解释:南戏,南戏之祖,荆刘拜杀。

2.南戏和北杂剧在体制上有什么不同?

3.《琵琶记》的思想内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其艺术特色如何?

4.《琵琶记》的结构有何特点?有何作用?

5.《琵琶记·糟糠自厌》中吃糠情节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何作用?

6.《糟糠自厌》的语言有何特点?

7.何谓四大戏文?它们在题材内容方面有何共同点?

第三十七讲 元散曲

(授课时间:第六学期第四周)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元散曲概念及重要作家作品特色,掌握“秋思之祖”、“曲状元”等术语内涵,理解“代言体”在套曲中的艺术作用。

教学重点:元散曲、[天净沙]《秋思》的艺术特征

教学难点:[哨遍]《高祖还乡》中“代言体”的叙事功能。

时:4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主要内容:

第五章 元散曲

第一节 元散曲

1.元散曲定义

2.元散曲的形式和种类

3.元散曲的代表作家

第二节 [天净沙]《秋思》

1.情景交融,意境悲凉

2.名词组合,意象繁复

3.曲牌特征

第三节 [哨遍]《高祖还乡》

1.取材与主题

2.“代言体”的叙事功能

3.语言风格

第四节 [山坡羊]《潼关怀古》

1.主题

2.结构

3.语言

学习方法:个人阅读、课堂听讲、小组讨论

背诵篇目:

1. 《天净沙·秋思》

2. 《山坡羊·潼关怀古》

课后思考题:

1.名词解释:元散曲。

2.散曲与词有何异同?

3.元散曲与元杂剧的关系如何?

4.《天净沙·秋思》为何称为“秋思之祖”?

5.《山坡羊·潼关怀古》的艺术特点如何?

6.何谓代言体?《哨遍·高祖还乡》用代言体取得了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7.《山坡羊·潼关怀古》结句有何含义?

第三十八讲 明代文学绪论

(授课时间:第六学期第五周)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明代社会的基本特点、明代文学的特点和成就,掌握章回小说的文体特征。

教学重点:章回小说的繁荣及其文体特征。

教学难点:明代文学的基本特征。

时:2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主要内容:

第七编 明代文学

第一章 明代文学绪论

第一节 明代社会特征

1.政治特征

2.思想文化特征

3.经济特征

第二节 明代文学特征

1.基本特征和主要成就

2.章回小说的繁荣及其原因

3.章回小说的文体特征

学习方法:个人阅读、课堂听讲、小组讨论

课后思考题:

1.名词解释:章回小说。

2.明代文学的主要特征如何?

3.明代长篇小说繁荣的原因和特点是什么?

4.明代长篇小说有哪些主要类型?

5.章回小说的文体特征是什么?

第三十九讲 《三国志演义》

(授课时间:第六学期第五、六周)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三国志演义》的成书过程、作者、版本等相关知识,掌握历史演义体小说的形成和基本特征,了解《三国志演义》的主要思想倾向及其形成原因,掌握作品的虚构艺术和战争描写艺术,认识《三顾茅庐》一节的情节结构艺术,及其对后世社会与文学的影响。

教学重点:《三国志演义》的成书过程,历史演义概念

教学难点:“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七实三虚”的虚构艺术,战争描写艺术。

时:4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主要内容:

第二章 《三国志演义》

第一节 成书

1.史书杂传

2.笔记小说

3.唐宋诗文

4.戏曲说唱

第二节 作者和版本

1.作者

2.版本

第三节 思想倾向

1.仁政爱民的政治理想

2.智慧才能的人格内涵

3.忠义勇武的道德规范

第四节 艺术成就

1.虚构艺术

2.战争描写艺术

3.语言特征

第五节 文本精读:《三顾茅庐》

1.人物出场和情节结构艺术

2.语言特征

第六节 影响与流传

1.历史演义小说的成熟

2.文学影响

3.社会影响

学习方法:个人阅读、课堂听讲、小组讨论

课后思考题:

1.名词解释:历史演义。

2.《三国志演义》的题材主要来源于哪些方面?

3.嘉靖本《三国志演义》和毛本《三国演义》在体式上有什么区别?

4.《三国志演义》有哪些主要的思想倾向?

5.《三国志演义》拥刘反曹思想的内涵是什么?它是如何形成的?嘉靖本《三国志演义》和毛本《三国演义》有什么区别?

6.《三国志演义》的作者是如何处理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之间的关系的?

7.《三国志演义》的战争描写艺术有何特点?

8.《三顾茅庐》一节的情节发展有何特点?

第四十讲 《水浒传》

(授课时间:第六学期第六、七周)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水浒传》的成书过程、作者、版本等相关知识,掌握英雄传奇体小说的形成和基本特征,了解《水浒传》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掌握作品的结构特征和性格表现艺术,认识其语言风格及其对后世社会与文学的影响。

教学重点:《水浒传》的成书与流传,英雄传奇概念

教学难点:逼上梁山的主题,性格表现艺术

时:4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主要内容:

第三章 《水浒传》

第一节 成书

1.史书

2.笔记诗文

3.说唱

4.讲史(平话)

5.元杂剧

第二节 作者和版本

1.作者

2.版本

第三节 思想内涵

1.逼上梁山

2.重武尚侠,替天行道

3.嗜酒戒色

第四节 艺术特色

1.百川归海式的结构

2.人物的出场与性格

3.简洁生动的语言

第五节 文本精读:《血溅鸳鸯楼》

1.细节描写艺术

2.武松性格特征

第六节 《水浒传》的影响和流传

1.英雄传奇小说的成熟

2.影响与流传

学习方法:个人阅读、课堂听讲、小组讨论

课后思考题:

1.名词解释:英雄传奇。

2.《水浒传》的成书与《三国演义》有何相似之处?

3.小说《水浒传》和元杂剧“水浒戏”在内容选取上有何差异?

4.《水浒传》的主要思想倾向有哪些方面?

5.《水浒传》在人物塑造方法上有何特点?

6.《水浒传》的英雄观与女性观有何特点?

7.《血溅鸳鸯楼》一节的细节描写有何特点?

第四十一讲 明代诗文

(授课时间:第六学期第七、八周)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明代诗文创作的重要流派和代表作家作品,掌握台阁体、茶陵派、前后七子、唐宋派、公安派、竟陵派等概念的内涵,理解其代表作品的创作特征。

教学重点:《项脊轩志》的语言与情感表达,《报刘一丈书》的白描与讽刺,《别云间》的对仗艺术。

教学难点:前后七子、唐宋派、公安派的理论与创作

时:4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主要内容:

第四章 明代诗文

第一节 明初诗歌与散文

1.明初诗歌

2.明初散文

3.台阁体与茶陵派

第二节 明代中期的文学复古

1.李梦阳与前七子

2.王世贞与后七子

3.唐宋派

第三节 晚明诗文

1.李贽

2.公安派

3.竟陵派

4.晚明小品文

5.明末文坛

第四节 《项脊轩志》

1.结构特点

2.情感内涵

3.语言特征

第五节 《报刘一丈书》

1.主题内涵

2.形象描写

3.讽刺艺术

第六节  《别云间》

1.题旨

2.层次

3.对仗艺术

学习方法:个人阅读、课堂听讲、小组讨论

课后思考题:

1.名词解释:台阁体,茶陵派,前后七子,唐宋派,公安派,竟陵派。

2.前后七子的文学复古有何得失和影响?

3.唐宋派的文学创作和他们的文学主张是否一致?请举例说明。

4.《项脊轩志》的结构和语言有何特点?其抒情特点如何?

5.《报刘一丈书》的题旨是什么?它的讽刺手法对表达主题起何作用?

6.《别云间》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它的对仗有何特点?

第四十二讲 《西游记》

(授课时间:第六学期第八、九周)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西游记》的成书过程、作者、版本等相关知识,掌握神魔小说的基本特征,了解神魔小说的整体风格、《西游记》的主题纷争,掌握作品“三性合一”的形象塑造艺术和诙谐、讽刺的美学风格,认识《西游记》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教学重点:《西游记》的成书,神魔小说概念

教学难点:“三性合一”的形象塑造艺术,诙谐、讽刺的美学风格

时:4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主要内容:

第五章 《西游记》

第一节 成书、作者、版本

1.成书过程

2.作者与版本

第二节 主题倾向

1.多重主题

2.主题的时代特征

第三节 艺术成就

1.结构特征

2.“三性合一”的形象塑造艺术

3.诙谐、讽刺的美学风格

第四节 文本精读:《车迟国显法》

1.情节评析

2.艺术趣味

第五节 《西游记》的成就和影响

1.成就

2.影响

学习方法:个人阅读、课堂听讲、小组讨论

课后思考题:

1.名词解释:神魔小说。

2.《西游记》成书过程中有哪些重要的典籍和文学作品?

3.学界关于《西游记》的主题思想有哪些纷争?

4.《西游记》人物形象塑造方法上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5.《西游记》的结构与《水浒传》有何异同?

6.如何理解鲁迅所言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之语?

7.《车迟国显法》的艺术趣味表现在哪里?

第四十三讲 明代短篇小说

(授课时间:第六学期第九、十周)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短篇小说的几种基本体式,掌握话本、拟话本、“三言二拍”、“灯话三种”等重要概念的涵义,认识古代短篇小说发生发展的过程,了解“三言二拍”的基本内容和审美风貌,掌握三篇代表作的主题内涵与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话本、拟话本、“三言二拍”、“灯话三种”,杜十娘的悲剧成因

教学难点:《珍珠衫》的情节艺术,《洞庭红》的时代信息

时:4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主要内容:

第六章 明代短篇小说

第一节 话本与拟话本

1.话本小说的体制特征

2.拟话本小说的体制特征

第二节 “ 三言二拍”

1.冯梦龙和“三言”

2.《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3.《蒋兴哥重会珍珠衫》

4.凌濛初和“二拍”

5.《转运汉遇巧洞庭红》

第三节 明代文言小说

1.灯话三种及其他

2.中篇传奇小说

学习方法:个人阅读、课堂听讲、小组讨论

课后思考题:

1.名词解释:话本,拟话本,“三言二拍”,“灯话三种”

2.什么是话本?话本和拟话本的重要区别是什么?

3.明代白话短篇小说兴衰的原因何在?

4三言二拍在拟话本体制上有何不同?

5.杜十娘的悲剧是怎么造成的?

6.《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改编时增加了一些细节描写,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有何作用?

7.《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反映了什么样的道德观、价值观?

8.《转运汉遇巧洞庭红》反映了哪些时代信息?

9.明代文言短篇小说创作的特点是什么?

第四十四讲 明代戏曲

(授课时间:第六学期第十周)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明代杂剧与明代传奇创作的基本风貌,掌握传奇与三大传奇概念的内涵、传奇对南戏体制的发展,认识古代戏剧发展的形态和规律就,认识明代传奇经典作品的艺术风貌。

教学重点:杜丽娘形象,戏剧冲突,艺术成就。

教学难点:明杂剧与元杂剧的文体异同,明代传奇概念的内涵及其对南戏体制的发展。

时:2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主要内容:

第七章 明代戏曲

第一节 明代杂剧

1.明初杂剧

2.明代中后期杂剧

3.徐渭的杂剧创作

第二节 明代传奇

1.明初传奇

2.明代中后期传奇

3.三大传奇

学习方法:个人阅读、课堂听讲、小组讨论

课后思考题:

1.名词解释:明代传奇,明代三大传奇。

2.明代杂剧的演变趋势是什么?

3.明代嘉靖年间传奇创作有何特点?

4.明代三大传奇戏的题材有何特点和意义?

第四十五讲 汤显祖与《牡丹亭》

(授课时间:第六学期第十一周)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汤显祖的生平思想对他创作所起的作用,掌握沈汤之争的实质、“临川四梦”的内涵,认识《牡丹亭》的思想内涵、艺术成就、地位和影响。

教学重点:沈汤之争的实质,“临川四梦”的内涵

教学难点:《牡丹亭》的思想内涵、艺术成就、地位和影响。

时:4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主要内容:

第八章 汤显祖与《牡丹亭》

第一节 汤显祖的生平与思想

1.生平

2.思想

第二节 沈汤之争

1.沈璟与吴江派

2.汤显祖与临川派

3.汤沈之争

第三节 题材内容

1.杜丽娘形象

2.思想意义

第四节 戏剧冲突

1.情与理的冲突及其表现

2.冲突的实质

第五节 艺术成就

1.奇妙的构思和丰富的想象

2.典雅秾丽的曲词

3.活泼自然的宾白

第六节 文本精读:《游园惊梦》

1.曲词特点

2.本出在全剧中的艺术作用

第七节 《牡丹亭》的地位与影响

1.“临川四梦”

2.文学影响

3.社会影响

学习方法:个人阅读、课堂听讲、小组讨论

背诵篇目:

1. 《牡丹亭·惊梦》之[皂罗袍]

课后思考题:

1.名词解释:沈汤之争,吴江派,临川四梦,临川派

2.如何评价沈汤之争

3.如何理解《牡丹亭》的主题倾向和戏剧冲突?

4.杜丽娘形象有何特点?其意义何在?

5.《牡丹亭》的艺术成就表现在哪些方面?

6.《惊梦》一出在《牡丹亭》中有何艺术作用?

7.汤显祖为什么说“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

第四十六讲 清代文学绪论

(授课时间:第六学期第十二周)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清代社会和文学的基本特征,认识清代学术思想的转变对文学思想的影响;了解清代诗文创作的大致风貌、重要诗文流派和代表作家、清词中兴的状貌及其原因。

教学重点:清代文学的主要成就

教学难点:清代学术思想的转变与文学特征。

时:4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主要内容:

第八编 清代文学

第一章 清代文学绪论

第一节 清代社会特征

1.清代社会特征

2.清代学术思想的转向

第二节 清代文学特征

1.基本特征

2.主要成就

学习方法:个人阅读、课堂听讲、小组讨论

课后思考题:

1.清代学术思想的基本走向如何?它对文学思想有何影响?

2.清代文学的基本特征和主要成就是什么?

3.名词:才子佳人小说。

4.李渔的拟话本小说有何艺术创新?

5.明清才子佳人小说的情节有何共同特点?其意义如何?

6.名词:梅村体,神韵说,格调说,肌理说,性灵说,浙西词派,阳羡派,桐城派,桐城三祖。

7.清初诗坛创作有哪些主要成就?

8.如何理解清词的中兴?

9.清初“学人之文”和“文人之文”有何区别?


第四十七讲 清代诗词文

(授课时间:第六学期第十二、三周)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清初三大词家的创作、桐城派的理论和创作成就,注意辨析清初学人之文与文人之文的差异,认识清代骈文与前代骈文不同的特点。

教学重点:清初三大词家的创作、桐城派的理论和创作成就。

教学难点:清初学人之文与文人之文的差异,清代骈文与前代骈文不同的特点

时:4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主要内容:

第二章 清代诗词文

第一节 清诗

1.清初诗歌

2.清中叶诗歌

3.清后期诗歌

4.《圆圆曲》

第二节 清词

1.清初词

2.清中叶词

3.清后期词

4.陈维崧《醉落魄·咏鹰》

5.朱彝尊《桂殿秋·思往事》

6.纳兰性德《如梦令·寒山几堵》

第三节 清初散文

1.学者之文与文人之文

2.侯方域《李姬传》

第四节 桐城派

1.桐城三祖及其文学主张

2.姚鼐《登泰山记》

学习方法:个人阅读、课堂听讲、小组讨论

课后思考题:

1.桐城派理论主张和散文创作有哪些主要内容?

2.纳兰词与阳羡词、浙西词有何不同特点?

3.陈维崧词中“鹰”的形象有何特点和意义?

4.朱彝尊《桂殿秋》一词的艺术特点如何?

5.纳兰性德《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6.背诵:《醉落魄·寒山几堵》,《桂殿秋·思往事》,《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

7.何谓“以小说为古文辞”?试举例说明。

8.姚鼐的《登泰山记》为什么会成为写景名作?

9《登泰山记》的结构特征是什么?其语言风格如何?


第四十八讲 清代戏曲

(授课时间:第六学期第十四周)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清代戏曲创作的基本风貌和走向、主要作家及其代表作、戏曲理论的发展,了解苏州派、“一人永占”、“南洪北孔”、“地方戏”等重要概念的内涵,掌握《长生殿》的主题内容与结构特点、《桃花扇》的取材特点与艺术表现特点。

教学重点:南洪北孔,李杨爱情题材的流变,《长生殿》的主题与结构

教学难点:《桃花扇》的取材与艺术

时:2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主要内容:

第三章 清代戏曲

第一节 清代传奇

1.苏州派

2.李玉和《清忠谱》

3.李渔和《风筝误》

4.南洪北孔

第二节 清代杂剧

1.主要作家作品

1.创作特点

第三节 《长生殿》

1.双重主题

2.双线结构

3.曲词特征

第四节 《桃花扇》

1.题材与主题

2.李香君形象

3.艺术特征

学习方法:个人阅读、课堂听讲、小组讨论

课后思考题:

1.名词解释:苏州派,一人永占,南洪北孔,地方戏。

2.清代戏曲创作走向如何?

3.“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是什么意思?

4.如何理解《长生殿》中爱情描写与政治批判之间的关系?

5.《长生殿》的结构有何特点?其艺术作用如何?

6.《桃花扇》的人物塑造有何特点?

7.《桃花扇》的结构艺术有何特点?

8.“桃花扇”一物在《桃花扇》一剧中起何作用?

9.《桃花扇》的曲词宾白有何特点?

第四十九讲 蒲松龄《聊斋志异》

(授课时间:第六学期第十五周)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蒲松龄的生活经历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的影响,掌握《聊斋志异》的创作过程及其特点,了解《聊斋志异》的基本内容和美学风貌,掌握作品的叙事模式和艺术成就,认识《聊斋志异》与《阅微草堂笔记》创作观念的不同。

教学重点:《聊斋志异》题材类型,叙事模式,艺术创新。

教学难点:蒲松龄的生活经历对作品的影响。

时:4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主要内容:

第四章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第一节 蒲松龄的生平与创作

1.生平

2.创作概况

3.《聊斋志异》的创作特点

第二节 题材类型

1.批判科举弊端

2.构想婚恋幸福

3.刺贪刺虐,颂扬美德

第三节 文体特征

1.以传奇法,而以志怪

2.叙事模式(参见教材相关内容)

第四节 艺术创新

1.记叙委婉

2.增加人物行动、环境、心理的描写

3.诗化倾向

4.浅近洗练的文言体式

第五节 文本精读:《婴宁》

1.婴宁性格

2.艺术特点

第六节 其他文言小说

1.袁枚《子不语》

2.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学习方法:个人阅读、课堂听讲、小组讨论

课后思考题:

1.蒲松龄的生活经历对他的小说创作有何作用?

2.《聊斋志异》有哪些主要的题材类型?

3.鲁迅说《聊斋志异》“以传奇法,而以志怪”,你如何理解?

4.《聊斋志异》的叙事模式较之六朝志怪和唐代传奇有何变异?

5.《婴宁》中婴宁形象的两大性格特征是什么?

6.《婴宁》中对花的描写有何作用?

7.《聊斋志异》与《阅微草堂笔记》的创作理念有何不同?


第五十讲 吴敬梓《儒林外史》

(授课时间:第六学期第十六周)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吴敬梓的生平经历、思想体系对《儒林外史》的创作起何作用,了解《儒林外史》的主题倾向和艺术特征,掌握作品所塑造的三大类人物形象的特质、讽刺艺术特征,认识《儒林外史》的文学史价值。

教学重点:《儒林外史》艺术特征。

教学难点: 吴敬梓的生活经历对作品的影响,形象类型,讽刺艺术。

时:4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主要内容:

第五章 吴敬梓与《儒林外史》

第一节 吴敬梓的生平与思想

1.生平

2.思想

第二节 儒林百相

1.崇奉举业、心理扭曲的士子形象

2.借理学之名、行利己之实的伪君子形象

3.代表了理想的形象

第三节 艺术成就

1.精湛的讽刺艺术

2.独特的结构形式

3.语言的口语性特征

第四节 吴敬梓的创作及其影响

1.《儒林外史》的取材

2.《儒林外史》的文学史意义

学习方法:个人阅读、课堂听讲、小组讨论

课后思考题:

1.吴敬梓的家庭环境和个人经历对他创作《儒林外史》有何影响?

2.《儒林外史》的人物形象有哪些类型?作者的态度如何?

3.《儒林外史》对讽刺艺术的贡献是什么?

4.《儒林外史》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5.《儒林外史》的文学史意义体现哪些方面?


第五十一讲 曹雪芹与《红楼梦》

(授课时间:第六学期第十七周)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曹雪芹的家世背景及其对《红楼梦》的创作所起的作用,掌握《红楼梦》的两大版本系统,认识红学主要流派的特点和意义,了解《红楼梦》主题的多义性特征,理解宝黛爱情的性质、特点及其悲剧意义,充分认识作品艺术成就的多方面内涵。

教学重点:红学流派,主题的多义性

教学难点:《红楼梦》版本系统

时:4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主要内容:

第六章 曹雪芹与《红楼梦》

第一节 曹雪芹的家世与生平

1.家世

2.生平

第二节 《红楼梦》的创作与版本

1.创作

2.版本

3.脂评

第三节 红学

1.“红学”之由来

2.主要流派

第四节 主题的多义性

1.封建贵族没落的家族悲剧

2.贾宝玉的人生道路悲剧

3.青年女性命运的普遍悲剧

第五节 宝黛爱情

1.宝黛爱情的性质和意义

第六节 艺术成就

1.创作原则

2.人物形象塑造艺术

3.网状结构

4.语言艺术

学习方法:个人阅读、课堂听讲、小组讨论

课后思考题:

1.名词解释:脂评,红学。

2.《红楼梦》的版本系统主要有哪两大类?各自的特征是什么?

3.红学有哪些主要流派?你如何评价?

4.《红楼梦》的悲剧意识体现在哪些方面?

5.鲁迅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6.如何理解宝黛爱情悲剧和钗玉婚姻悲剧的内涵和性质?

7.《红楼梦》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